对回忆的忠诚

2005-02-12 00:49:00

《追忆似水年华》已看完第一部,越往后作者对他笔下的人物,以及“我”的内心和行为的剖析就越深入,甚至是不留情面。他叙述的节奏缓慢,把每一个细节都拿来放在显微镜下无限放大,从各个方面观察它,了解它的外部和内部,以及每一个侧面。然而,他就在这令人昏昏欲睡的节奏里披露了全部真相。他的那种认真追究的风格让我想到自然主义的做法,即便是优美的笔触也不能掩盖一种科学式的严肃冷竣,企图对自我以及任何人都做出严格的划分,做出最细致的描述。当然,这种做法不同于自然主义的地方在于,它完全容许这种评价和分析带有主观的色彩和当时情绪的痕迹,甚至是连这种情绪背景也要毫不留情地和盘托出,使读者在阅读中不时从书中描述场景的浸润中跳出来,被提醒叙述者的武断,同时又试图做出自己的新的评价。这种努力却又是不可能的,因为叙述本身就不是从全能的高度俯瞰,固然有事后的慨叹对当时的冲动做出补充,但这样的补充也只起到点缀效果,不能形成全景式的观照。

由于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回忆,以及回忆对当时情状以及当下情感的影响或歪曲,这使得我认为,有必要考虑一个问题,即作者在面对这种回忆时的态度。作者的,还有以伪作者身份出现的“我”的态度,这两者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因为虚构而产生有意无意的差异。这点应该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作者反复强调,只有回忆才能在他心目中占据重要尊贵的地位,而现时的事物则是支离破碎的,是可笑的,是无足轻重的过眼云烟,要等待时间的涤荡才能获得自身的重量。

具体到问题本身,我感到,叙述者对回忆的态度是双线条进行的。外在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他努力沉浸于过去的场景中,把眼前变异的景致都虚化成当年活生生的事物人物,努力回到那个年轻又充满孩子气的冲动和憧憬的瘦弱身躯中去面对世界,探索自己当年的眼光,对别人的评价,以及内心的种种变化。但另一方面,他又时时以潜在的当下身份对过去进行解读,分析当年之所以产生那样的心理或评价的原因,分析人们沉浸于不同的特殊环境和氛围时产生的特殊心境,时而又从外部的俯视的高度去破除这些神话,把它们还原成本来的面貌。因此,他的声音是双重的,就好象我们说出的话语同时从外部和内部进入耳中一样,他也通过双重的身份对同一份历史进行解读。历史的细节在过去的身份中获得真实的质感以及生命力,又在现时的时间间隔和重新认识下获得它作为回忆的价值,因为,正是因为对它的还原是述诸非真实的感官和反思性的理智之上的,它才比现实的事物更有分量,更弥足珍贵,值得被供奉在神龛之上。

以上的说法只是对于书中以“我”出现的叙述者的态度而言,对于作者本身最真实的设想,我想,应该和这个还有一定的差别,但这个认识是不能从这部小说中获得的,因为它的虚构形成了有力的帷幕,遮挡了赤裸裸的设计。这只能留待以后,到他那些关于创作和生活的散文中去寻求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