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风筝(放牛班的春天)

2005-02-15 01:12:00

  在看这个片子之前,我已经听说了对它不好的评价,甚至在看完以后,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它没有获得更多的好评。从整个故事的讲述方式和结构来看,它对《天堂电影院》的模仿是明显的,不管这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另一方面就是传统的对于一个优秀而有个性的教育者角色的塑造套路,通过前后的对比,通过他出人意料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都毫无新意可言,似乎我们只要等待,看导演在哪个关节上允许奇迹发生,又在哪个关节上将我们的无名英雄置于悲剧性的地位。而那些看似不可教化的孩子,都是专门为这位悲剧英雄而设的,只等着适合的契机,就一齐唤出我们的眼泪和感动情绪。
  不过我还是要谈谈它独特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并不多,但出现在一些细节上,事实上,这样的片子虽然难以创新(要讲述这样的故事,这似乎是唯一的途径,至少还让人接受而不会厌倦的形式),但这样的事迹也确实具有它的现实性,同时,这样一种奇迹和感动已经部分的成为某种生活必需,尤其是当我们自身曾沉浸于它所展现的困境之中,体验过那种困惑和期待,甚至于遇见过那样的奇迹。由于形式的老套,它唯一能获得观众的地方就只能在于自身的细腻,在于具体人物的独特行为或独特场景。就如在《死亡诗社》中,真正留住我们记忆的并不是最后学生们纷纷站上课桌的壮举,而是尼尔的死,是狂欢的序列中那个着重塑造的重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它预示了传统力量的巨大,预示了真正的悲剧结尾,这是突破个人能力的顽固,绝非靠一个英雄的力量就能改变的。到《放牛班的春天》这里,这种深刻之处不在于它的情节设置,而是音乐,这个表达的媒介,事件围绕的中心。灰色石墙里孩子们的歌声,如此美好,充满了生气,仿佛无数呼之欲出的翅膀。温暖的日子里,他们偷偷地把头转向窗外,而他们在歌唱时通过内心虚构并体验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将心中的风筝悄悄地放出去,让它们高高地飞起,消逝在纯净的天空里。这就是影片最打动我的部分。囚禁中的眼神,由于长期的倔强和孤独而显得不自然的微笑,幸福的表情由脸部开始,一点点透过逐渐松弛的肌肉,最后波及全身,成为耀眼瞩目的歌声。其中的音乐是很美的,适合在这样的场景里唱,通过这些忧郁的孩子之口,环绕灰色的阴沉建筑旋转而上,仿佛那许多的白色纸飞机,还有草一般柔软挥动的手。
  这样的电影可说是陈旧的,但要欣赏它且感到愉快并不是件难事,只要忘记那些使它结构陈旧的参照物,顺从导演的意图,我们就会得到精致的催眠,而我想,这种催眠以及接受催眠的态度都是无罪的,它使我们有一刻成为容易被打动的敏感者,有一刻放松,并对事物重新产生新鲜感和浓烈的兴趣。我想,电影在努力做的,有一部分就是想要唤起我们在生活中业已麻木了的知觉,通过更集中的情节,更刺激耳目的景象,或者更强烈的情感震动,总之,就是试图用新的或更猛烈的方式摇撼我们,促使我们从另外的角度观看我们的生活,重新投入它,恢复对它的感知和思索。排除票房名望的功利性,这个功利性还是为我所接受的,因此我愿意在观看的这一刻放弃自我,投入其间,以得到影片通过这样的方式试图传达给我的东西,我相信得到这个“成果”才能进一步的批评它,赋予它新的价值,一个愿意思考的人绝不会因此就失去自我,被“谎言”引领向前,但情感投入地在影片中得到净化或宣泄是合理的,也是明智的。

  我记得dreampop曾经说起这个片子,很喜欢它。虽然当时为了保持对影片的未知,我没有仔细地看她的评论,但现在我完全能理解为何她会喜欢这个片子。它是善良的,关于美好、自由和温情,它表达的是关爱和理解,虽然在这个时代,理解已经越发成为荒谬的代名词,但它对这宝贵情感的执着维持,自有其感人的味道,做出这样的影片,不能获得很高的奖项应该已是事先就有的准备,那就意味着导演想要达到的,更多是传达给我们这样的爱,通过又一次的努力,再次塑造这些奇迹,这些温暖,以使它们长久地停留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