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

在疫情的“半封闭”状态下看《罗曼诺夫四姐妹》,可以说是非常应景了,这也是一本关于“囚禁”的书。因为有一对不合时宜的热爱隐居生活的父母,所以这些孩子们几乎一直是被锁在镀金的鸟笼里。即便在没有发生战争,王位也尚且安稳的时期,他们的生活也让我感到单调、窒息。每年就只是去船上度假,平时大部分时候都在自家的花园里玩幼稚的游戏,甚至一年到头也没见到几个外人。所有的感情只能放在身边的军官身上。在战争时期,则是完全的两点一线的去医院工作和回家。虽然他们用有巨额的财产,但在照片上我只看见简朴的衣着和永远不变的珍珠项链,只有在庆典或仪式上才稍微丰富一点。四姐妹在这种幽闭的环境中,养成那种天真、纯洁和极富忍耐和牺牲精神的性格,也许并不符合国民对公主的期许,但如果只作为四位少女来看,她们已经尽自己所能,呈现出最好的样子了。

她们不应该承受这些,以她们的年龄和她们所付出的。我看到一些关于末代沙皇和他的家人的评论,认为子女不过是承受了父母的罪孽,或者觉得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历史的车轮下,我们都是炮灰,但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炮灰,那人类就没有尊严可言了。并不是说皇室的生命就更宝贵,更值得追述,只是因为他们留下了更详细的史料,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生活的细节,因此,更多的目光投在他们身上。而他们本身所居的位置,也承担了更多的巨大的风险和更多的职责,这些比起他们享受的生活和财富来说,我觉得后者根本无法弥补前者付出的代价。尼古拉二世的很多政策是镇压式的,但从他在家庭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性格暴虐的人,他只是一个不能胜任统治者职位的,一心想要做一个深情的丈夫和父亲的人,他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坐在这样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王位上,也是一种悲惨的命运。如果我们能更多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中的人物,而不是以冰冷的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去概括,也许我们能还给每一个人,包括那些在暴政下牺牲掉的,没有名姓留存的人,以更多的尊严。

我们的历史课本总是在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这种必然性里,似乎每个人的性格和选择都是无用的,每个人都只是历史洪流的牵线木偶。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司马迁写《史记》,他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录历史,就是想要表达,每个人在历史进程中,他自身的性格、选择,他做出的决定,都在影响着历史,也许历史有某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在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转折,什么时候走向下一个节点,则是由人的个体性来决定的。尼古拉二世处于帝制的末期,君主专制统治的衰亡,也许不是他一个人能逆转的。但如果他不是那么封闭,而是更多的走出来,看清形势,履行职责,并积极塑造自己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至少他们家也许不会被囚禁和枪杀,也许会有更好的处境。而无力改变局势的,他的孩子们,至少他们在有生之年,尽力留下了自己美好的足迹,留给每一个他们接触过的人深刻的印象和爱。每一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自己的爱和挣扎,而这些不是无所谓的,离开了这些,历史本身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个人的历史,又算是什么呢?

那些戴着宏大叙事的冰冷面具的人让我害怕,正是这种脱离了活生生的人的观念,导致了把人和生命作为代价任意牺牲的做法。即便是很可能和沙皇一家一同被枪杀的他们的三只小狗,也有他们活着的每一天的感情,留下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微小的足迹。没有什么生命是可以被牺牲的,没有什么生命是可以作为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抹去的。在这个基础上,历史才有它的意义,未来的生活也才有它的分量,这是每一个生命组成的分量。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