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的生存之道

丸尾常喜的《明暗之间——鲁迅传》写的很简略,就像作者说的,只是一本普及的大众读物,而且是面向日本的读者写的。所以里面提到的很多作品,也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但是那些熟悉得几乎能背下来的句子(当年上学时候确实几乎都是要求背诵的),在现在的年龄,现在的经历中看起来,却和二十年前完全不同了。

我惊讶于中学时候课本里竟然有那么多篇鲁迅,不知道现在新的教材是不是已经删去了。虽然能读到也是一件幸事,但鲁迅并不是那个年龄能理解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背过无数次的句子,只有在今天,我才真正感受到它想要传达的,在深深的寂寞、绝望和悲哀中,依然奋力想要给自己点亮一盏小灯,寻着微弱的光亮,以便能振作起来做一点事情的那种心情。只有在我也处于这样的心境中,而所有的一切都无法安慰我时,这样的句子才给了我微薄的力量。当时年少的我,只把这种希望当做理所当然的东西,这也是自然的,如果当时就能感同身受,那恐怕后面的人生都无法再走下去了。但在这更接近鲁迅当时年龄的时候,重新看这样的文字,重新看闰土,看到多年以后他给予“我”的那份沉重的打击,带来的那种绝望,这所有的感受我现在都懂了,也经受过了。

还有那些纪念文字。如果你不曾经历朋友的突然离世,你就无法感知那种无法诉诸笔墨的悲痛。昨天还很鲜活的,在身边的声音和身影,也许明天就如烟一般消散了。这样的事,鲁迅恐怕经历了太多次。别人的死亡,自己的死亡的威胁,外界的和自身体内的……中学时看鲁迅,总是嫌他戾气太重,像个怪脾气大叔,恨不得每个由头都来和人大吵一架,指着别人的鼻子一直把他戳到河里去。但现在再来看,只感到他深重的悲哀。他始终觉得,这一切努力可能是白费的,而个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并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但既然活着,总是要做点什么,总是不能一直在完全的黑暗中死去,也许这一点光,这一点奋起的热情,只不过是他顽强的生命力在挣扎。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这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找那逝去的悲凉缥缈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他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压在文字的极致的边缘上写下,只要那痛苦再稍微一越过,就超过了文字所能表达的范围了,也就将成为完全破坏生命,而没有建设的力量的东西了。他始终背负着巨大的恶魔,在阴影的边缘活着,在有限的一点自由里呼吸着稀薄的空气,但至少他还能呼吸,还能活着,还能写下这些文字而没有让它们在火中焚毁,那已经是一种幸运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