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并给出一个答案——《契诃夫的一生》书评

花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下午看完了。不太厚的一本小书,开本和厚薄都很舒服,作为一名编辑,还是鸡蛋里挑骨头的觉得,胶钉让翻阅有点费劲,无法一手拿书一手拿咖啡的阅读。当然要让阅读体验更加完美,恐怕成本和定价就无法完美了,这不是这个疯狂世界的首要法则。

世界已经越来越疯狂,一切都像龙卷风一样裹挟着你走。看契诃夫一直背负着一大家子的命运前行,对他内心的强大尤为敬佩。在破败肮脏的房屋里,在无数人的争吵、哭泣和酒后的喧嚷中,在贫穷和截稿时间的双重催命符下,他的才华保护着他的精神世界,为他搭建了一个玻璃罩,让他的文字保持洁净。当然,为此必然会付出代价,那就是他“水晶般的冷漠”,他的距离感,任何人都无法真正触碰他的内心。

在一切才刚起步的时候,他已经感到死亡的刀刃近在咫尺,“我无法安慰自己说,我将融化在宇宙万物的叹息与苦痛中,那是一个我无法看见的终点……化为虚无是多么恐怖的事。人们把你送进坟墓,然后回到自己家去,聊天喝茶……想到这个就令人反胃”。这段话尤其让我想起自己六七岁的时候,每天入睡前都会想起死亡的话题,在黑暗中,我睁着眼睛,脑海里呈现出一副画面,我被埋在地下,而我的坟墓上长着青草,人们从上面经过,他们来来往往,他们在说话,在欢笑,而我不能动弹……面对死亡,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我们这很有可能仅有一次的生命,夹在黑暗的虚无中的,短暂的一段灯火通明的隧道,到底应该如何度过?尽管一切都是那样混乱、破败、道德沦丧、悲观,尽管在自己的冷漠和表面温情铸就的墙壁后面,契诃夫依然渴望完全的拥抱自己的人生:“只有死人才什么都不需要。活着的时候,就要全部,要整个人间……上帝创造了人类就是为了让他生活,为了让他知道欢乐、焦虑和不幸……而你若无所欲求,你就不曾活过,你就是一块石头……”

虽然我们可能并不具备契诃夫这样的才华,但他的一生,也和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在尝试给出一个答案。在崩塌的世界秩序中,在难以承受的个人命运和苦难中,一个人是否还有选择的自由,能怎样选择?是和苦难一起沉沦,把自己变得麻木不仁,在忍受中等待死神的召唤,还是在自己尚能做主的社会和命运的夹缝中做出努力?是像托尔斯泰宣扬的那样泯灭自己的欲望,像僧侣或佛教徒一样与尘世分离,以脱离痛苦和保持纯净,还是投入其中,在人性的懦弱和卑劣中保持同情并试图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的一生,正处于俄国激烈动荡的时代,而作为农奴的后代,他对农民、小商贩等平民阶层的理解显然比托尔斯泰这样的贵族阶层更深刻,他们的自私、软弱、暴虐,他都深有体会。要站在怎样的位置去看待这个时代,以及其中各个阶层人民的真实样貌?还有更重要的,要如何自处,如何在激流中安顿自己的内心?剥离所有的大背景后,作为一个纯粹的人,当你已经望见隧道尽头的黑暗,又要如何抓住剩下的短暂的旅程?

前几天很久没见的朋友从外地来,我们说了很多话,聊了共同的过去,聊了其他国家的奇怪习俗,聊了有趣的食物和酒,聊了不同的语言背后的文化……我们说了很多话,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但那种感觉,就像飞蛾绕着光源飞,虽然并未直接投入光的核心,但在这种飞行中,话语就像隐形的触须,我们触碰到那团光亮,我们知道它依然完整独立的存在着,我们就完成了交流,并确认了彼此为同类。无论是契诃夫,还是每一个普通的并非才华出众的人,只要你拥有那团完整独立的光亮,你就会尝试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是什么,它已经赋予了个人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个人,不再是毫无意义的蝼蚁,他没有辜负被上帝给予的人生。自由,表面看上去是没有的,但它又总是有的,就像在核桃上雕琢风景一样,当你手持火把走进缝隙,就能照亮一个宽广的世界,在那里你是唯一的主宰,在那里可以安放你的心。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