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和《治疗》

2007-01-12 18:50:10 

这两天右边的尽头牙又开始蠢蠢欲动,以前总是疼一会就算了,这次却是前所未有的肿痛,以致从耳朵到咽喉,整个右半边脸都疼痛麻木,终日神志不清,吃饭也极其艰难。
 
昨晚看最后一部分的《治疗》,戴维.洛奇这回的主人公也和我相似,被某种不大不小的病痛折磨,甚至生活全都乱了套。戴维.洛奇写这样的题材,自然是得心应手,把各种尴尬的局面和情绪描摹得细致入微,令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保持他一贯的绅士般的温和,绝不卖弄滑稽场面,使小说流为庸俗的搞笑作品。以前看过他的《小世界》,对那种高雅玩笑式的情调深有所感,这次看《治疗》,也是很对胃口的。但《小世界》给我的印象,是一片错综的人际关系的迷雾,而《治疗》相对而言,则显得情节和笔墨都更集中,探讨的话题也从一般的讽刺提高到更严肃的,哲理的层面。看到书的后半部,我想你没法再认为它仅仅是一部轻松幽默的作品,它诉说的那些生活中的细节,无论离你的生活多么遥远,无论多么荒谬,却都蕴涵着真正的悲哀和忧郁,而当主人公从通篇无所顾及的身体玩笑中走出来,重新回忆自己年轻时最纯洁,最动人的初恋时,戴维.洛奇已不再是位讽刺幽默式的作家,而是抒情诗人了。即便是一些滑稽的小场面,也不再以引人发笑为目的,这一次,他的玩笑中更多心酸,更多让人沉重和回味的成分。他提到克尔凯郭尔,先是以肤浅而玩世不恭的语调,随后渐渐深入,使他和主人公,和整本书都密切地联系起来,使那种严肃的哲理毫不费力地渗透进一本看似通俗小说的字里行间,好像在主人公“墩子”逐渐看懂克尔凯郭尔的同时,读者也跟随着他,进入了这位哲学家的内心,窥见他的种种隐秘情感和痛苦并获得共鸣。这种在幽默中达到严肃主题的手法,戴维.洛奇运用起来显然是非常纯熟的,就像一位成功的导演,能知道什么时候他的观众会笑,什么时候他们的表情又会越来越悲哀,甚至轻声哭泣。
 
在《治疗》中,戴维.洛奇用的是独白式的视角,而在其中一部分的叙述中,他使用了“双声调”的叙述方式,表面上是各个人物在叙述和墩子相处时的经历,最后又揭示出这是墩子在想象中,从这些人物的角度模拟出来的场景,由于主人公墩子是个情景剧编剧,因此,独白的形式,以及这种墩子和他想象中的人物“二重唱”式的叙述方式,都是与主人公自身的职业习惯及身份非常适合的。这样小小的变调段落调节了小说的叙述节奏,又不显露出卖弄的意图,仿佛河中徘徊不去的一个漩涡,与文字上雅俗有度的控制结合起来,构成了小说的精致之处。这些都显示出一个此类题材的能手所具有的纯熟技艺。
 
事实上,当我越发深入小说情节时,我也感到无法自拔的悲哀。那些纯洁温柔的段落同样指向我更单纯无知的年代。它告诉我们自己丢失的一切是多么宝贵,而在失落这些珍贵情感时我们又是那样不经意,甚至没有稍微迟疑一下就丢弃了它们。在这面镜子里,我们照见自己五颜六色的衰老模样,我们自以为的成熟,其实都是一种异化,就像酒精使四肢麻木,我们浸泡在过强的酸碱里,从精神到身体,都变得那样迟钝,这是多么让人悲哀的事。当我上床睡觉的时候,想到自己已不再是那个快乐而敏感的小孩子了,就感到生活都灰暗起来。或许墩子的膝盖痛,包括我的牙痛,都是一个预兆,一个警示,试图将我们从自身麻木的知觉中唤醒,让我们发掘内心更柔软之处,更真诚之处。墩子从各色的所谓“爱情”中走出来,找到了真正不为外表所粉饰的情感,因此得到拯救,而我的拯救又在哪里呢?怎样的治疗才能使我恢复健康,成为那个只要有一点温情就能获得生活的宁静知足的天真的人呢?这或许是更困难复杂的,但如果你重新开始,惊异于最细小的美好事物,那些潜伏的缤纷蝴蝶,也许又能翩翩飞舞起来。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