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价值观(《燃烧的巴黎圣母院》观后)

大概是十五年前,我去了巴黎圣母院,那时候手机还很原始,相机也不怎么样,和其他游客一样拍了正面的建筑和彩色玻璃圆窗,还有侧面的一些怪兽的雕像和尖顶。室内很昏暗,我除了记得自己需要屏息好几秒才能拍下一张照片外,并没有记住太多细节。当时不是弥撒时间,里面有没有摆着装在红玻璃容器里的耶稣的荆冠,我也没有印象了。当时我正处于一种非常痛苦的状态中,在法国期间,我会走进大大小小的教堂,渴望在昏暗的烛光中获得一丝安慰,但宗教离我还是太远,圣灵的手指并未触碰我的心。

如果那时候我知道,这座古老宏伟的建筑将在十几年后大半毁于大火,也许我会更仔细的观看和触摸她,但在那个时间碎片里,我依然是茫然无知的。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她在燃烧,几小时,几小时的燃烧,而人们无能为力,想到那些古老、典雅而美好的事物就这样渐渐消亡,真是心痛得无以复加。在我的城市,排片极少,我们也许是蹭着一个团体预定的场次才看上的。中国人大概觉得,如此遥远的地方的一座建筑的消亡,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但那是全人类共有的美好的事物,在经历了那一切困苦之后,我不知道这种共情还剩下多少。

有人说巴黎就是这样混乱又美丽,有人说这是一部法国主旋律片。我不能同意。松散的管理,年久失修的设备,连消防车都无法到达的拥堵的交通,连换三辆都是坏的公共自行车(这一段实在是太黑了),以及政客的作秀,办事流程的官僚作风(当然他们还是能绕过去的)……这些充斥了影片的“吐槽”实在称不上主旋律。巴黎圣母院的着火以及整个灭火过程,完全体现了巴黎这座城市的优缺点和价值观,同时在一切世俗化的部分之上,还有宗教和神性的部分,这大概就是一个法国人在面对这场事故时想要探讨和告诉我们的。那么松散、自由的巴黎人在街上一起唱圣歌的场面深深的震撼了我,也许上帝也不忍让他古老的荣光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巴黎这个城市的意义,在她漫长的历史里,已经超越了一座普通城市所承载的,而是成为某种象征。巴黎是法国人的价值观最集中的体现,她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念,关于世界各民族融合和反对种族歧视的理念,关于接纳和抗争、和平和暴力的理念,关于减少贫富差距,并努力让每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我无法穷尽,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所有这一切。但在我对法国和巴黎的逐渐累积的认知中,她非常坦率的把一切矛盾和可能性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去评判,也让我们去思考。

巴黎的懒散,她对个人价值和创造性的尊崇,包括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教堂可以再建,但破碎的家庭却无法再复原”的人本思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解之上的。如果你希望每天准时下班,拥有足够的假期,可以和家人相处,可以去旅游,可以在工作之余有更多兴趣爱好,那就意味着你也要接受别人上班时间短,经常无法快速处理你的问题,上班时也有点漫不经心的情况。如果你不希望做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在街上飞奔的骑手,那你就要接受你点的外卖可能会迟迟无法送到的糟心情况。如果你希望生病或失业时都能有足够的保障,那当你辛辛苦苦挣了钱却被税收吃掉一大块时,你也要能心平气和的对待。巴黎圣母院虽然烧毁了大半,但参与抢救工作的所有人中,只有一名警察和一名消防员受了轻伤,虽然我很心痛,但在石头和活生生的人之间,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生命。不管是赞颂巴黎的人,还是每天都在吐槽巴黎的人,如果他们看到巴黎正是这样一个矛盾体的两面,他就更能欣赏她的真诚,并作为她的一分子尽力思考如何才能在这些互相冲突的部分里,找到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在这一点上,巴黎用她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现实的参照和议题,仅仅在这一点上,她的价值就是无穷的。

虽然我还没踏上那片土地就已经开始吐槽,但我依然对这座城市存有敬意和爱,也存有我的想念。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快要完成了,我希望能看到劫后余生的她,能有机会再走进去,点一根蜡烛。

《奇特的动物伙伴》

看了两集BBC拍的纪录片,第一集是关于动物和动物之间跨物种的友谊和感情的,第二集是关于人和各种有很强攻击性的野生动物建立友谊和感情的。我想,我在看这部纪录片时无比感动和喜悦的心情,其实是我这一年来逐渐变化的一种反映。

刚度过了一个春节一周左右的假期,虽然我知道自己为公司的事感到很焦虑,但另一方面,我也感到自己在进步,在突破某种桎梏。年轻的我,曾经那么在意自尊,那么在意得失,但现在我开始慢慢放下这一切了。在看纪录片时我也在想,连野生动物都那么渴望陪伴,渴望和同类甚至别的物种建立某种relationship,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渴望,这种渴望本身完全是不可耻的,为什么我那么多年来都一定要追求完全孤独的可能性呢?为了自己的自尊,为了对失去的焦虑,我一直在强迫自己具备完全孤独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能力,但人类是群居动物,完全的独处几乎是不可能的。每当我渴求与别人的联系时,我总是强迫自己放弃,强迫自己适应没有这一切的境况,而我越是这样做,就越是无法适应独处的时间。

当我在这一年里,终于重新获得了一个小范围的朋友来往的关系后,我开始逐渐获得了生存的安全感,开始接受自己是一个需要社交的动物,而正是在我接受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后,我反而变得更加能够适应独处。当我知道自己即将有一天或一个晚上的独处时光时,我甚至可能会刻意把它留给自己,不再感到恐慌,不再感到独自被遗弃在这个星球上的那种荒凉和无助,而是能感到其中的宁静,感到我留给自己内心的完整的时光,它让我变得更丰富,更充实。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动物们在受到精神创伤时,也像我们一样寻求陪伴和安慰,看到人如何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成为等级制度严格的野生动物的“首领”。最让我感动的总是那种关系的缔结,那种非常熟悉对方,信任对方的感情。真正的“首领”,就是无所畏惧,强健,并且总是关心和爱护自己的pack的那一位,他最重要的特质是,总是能做出重要和正确的决定,总是稳定、平静、充满智慧。这一切都并不是凭借暴力建立的。虽然我们没有使用相同的语言,但动物也能感知到这些,那种无需语言就能建立的,最深切的联结,就是我从事这个行业所向往的最高境界。

到了今年,到了这个年龄,我终于看到自己开始产生变化,开始从一直困扰自己的圈里解放出来,开始变得更通达,也更珍惜自己和所爱的一切。但愿老天爷给我更多的时间,让我认识我自己和这个世界,但愿我有一颗更深沉的心,并给更多动物和人带来福祉。

永远准备不好的仪式(电影《45周年》评论)

我只想写下这个片子里和我的感触有关的部分。当然,这里探讨的是过去、谎言,以及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但我看到的点是,故事表现了老夫妻一周的生活,而这一周的终点,是他们的45周年纪念party。这个构思在这里很有意思,纪念日是一个向所有人呈现你们感情状态的日子,但恰恰在这个日子快要到来的时候,这种感情状态变成了一件不确定的事。

我对仪式、节日、纪念日这种东西,总是有些惧怕,这些日子似乎要求我们具有相应的情绪,但是就像有些人一测量血压,就会血压升高一样,越是在意这种匹配的情绪,我就越是背道而驰。如果在一个要求欢乐的日子里,我反而产生了相反的情绪,这本身就会让我陷入崩溃。比如,过年就是最常见的场景,在这个长达一周的欢庆日子里,任何不和谐音符都显得那么突兀,但我的记忆里,总是充斥着受到责骂或严重争吵的事件。

节日和纪念日,它们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已经预先确定的时间点。就像电影里的45周年纪念日。请柬已经发出,场地已经预定,音乐歌单和第一支舞都定下来了。你没有勇气去推翻这一切。它站在不远的时间里,向你索要一个答案。在铃声响起前,你必须起身,交卷,给出你的答案。也许我们在面对这个仪式时,才会真正开始思考答案,而这种思考本身,就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追索和无法解决的恐慌。当你的结婚仪式定下后,你是否确定自己真的想要走入婚姻?当你40岁生日即将来临时,你是否已经成为一个通达的人?如果你及时交卷,答案正确,就可能留下完美的记忆;如果你打碎碗碟仓皇逃离,那这伤痛和裂隙也许永远难以弥补……

我想我的惧怕和焦虑,也许还和我的完美主义有关。怎样在一张贺卡上写完所有祝福,同时正好让文字恰如其分的停留在纸面居中的部分?怎样在两张信纸里刚刚好的写完你所想,而不是在第三张纸上尴尬的留出一行?仪式也意味着一种精准的完美,情绪恰如其分的酝酿,直到仪式开始,自然而然的随之达到最高点,就像一簇水仙花,从栽种到控制生长,以便让它正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完全开放。一个45周年的结婚纪念日所要求的,不也是这样吗?也许男主人公确实精准的实现了这种完美,在纪念日之前经历了挣扎和迷惘,而一切在仪式开始前的早上都烟消云散,让他能在现场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但女主人公显然完全偏离了这个进度。

仪式和纪念日也是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交汇点。在这个时间点上,私人情感被公共生活所要求的,一种一致的,标语一般的情绪压制和淹没了。结婚纪念日要求的是,呈现一种典范一般的,长久相依的深情;过年,要求呈现家庭或家族内部和谐、亲密、其乐融融的场景;清明节,要求呈现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对祖先的祭奠……每一种相应的感情都被规定好了,悬挂起来,无法反抗。这些被规定的情感本来是非常个人化的、非常私密的,但在这样一个日子,它被装裱起来,向大众展示,这里无所谓真实和真相,在这里也没有人想要看到与之相悖的任何真相。

我并非想在这里反对所有的仪式和节日,但我想探寻个人怎样逃脱公共生活的强制规定,不再被限定和绑架;想探寻如何让仪式变得柔软,能将更多真实和不同的声音编织在内;也想向自己的内心探寻,如何放弃完美主义,让自己放松下来,更耐心的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