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和奥赛宫

2008-02-16 06:22:00

这两个室内项目,就合并在一起交代吧。

卢浮宫是今天去的,逛了几乎六小时,还是没能全部看完,已经体力透支。卢浮宫本身就是一个宏伟的大作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盛大的场地,那些巨幅的油画该如何显示它们辉煌的效果。所以,卢浮宫和它的展品,是相得益彰的一整件艺术品,在参观的同时,我也多次抬头仰望屋顶金色的装饰和浮雕,还有大幅的宗教或神话内容的油画,走在白色的宽大楼梯上,我忍不住想,以前曾有怎样的人也从这里盘旋而上,有怎样美丽的裙裾滑过,还有怎样忧愁的面容。无法想象居住在迷宫一样的宫殿里,是什么感受,是迷惘还是恐惧,还是踌躇满志?

参观展品就是在脑子里一一调动看过的书籍和画册,从《艺术哲学》到黑格尔,到各种艺术史,还有许多看过却不记得具体名字的画幅,突然呈现在眼前时,感到似曾相识的喜悦。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塑,还有法国早期的雕塑,都是白色大理石或青铜雕刻而成,静止的姿态或是搏斗、舞蹈等动态场景,由坚固的材料雕刻成静止的一瞬间,仿佛凝聚了所有力量和精神,呈现出静穆和超现实的美。每个人的面容都仿佛被天国的光辉笼罩,那么超然,全然是超越了尘世的崇高理想。看到了著名的断臂的维纳斯,被无数人簇拥着拍照留念,而她真正的美貌似乎已经被这喧嚣的场面遮蔽了。还有绘画,最早是乔托等意大利大师的宗教画,金箔的光辉照耀着整幅画面,人物虽然有些笨拙,却因此而显得纯朴,更符合仪式化的场面需要。之后的描画手法越发精细,蓝色,红色,金色三种主要色调的组合构成金碧辉煌的效果。巨幅的油画排列在宽敞的长廊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真是难以忘怀。福兰德斯和荷兰的画,像丹纳说的那样,因为气候更寒冷,而呈现出比较阴霾的气象,大多是平凡的农村生活场景,色调暗淡了很多。绘画展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蒙纳丽莎,保安工作很严密,加上人群拥挤,只能从较远的地方望见,总觉得看过太多次以后,看到真实的作品,并没有太多激动,倒觉得画面色调太暗,引不起我太大的兴趣。

除了雕塑和绘画,还有拿破仑三世的套房,大多是鲜红的丝绒窗帘和椅垫,配上金色的装饰和水晶吊灯,显得格外温暖富丽,任何细小的角落都精雕细刻,皇室使用的餐具和其他物件也都是如此。每一样都绘有美丽细致的图案和花纹,繁复得无以复加。虽然看着眼花缭乱,但想象当时的皇室成员们,每天都要端庄地生活在这些过分精美的房间和器物之间,举手投足都要谨慎稳重,难免感到气闷。我望着摆满烛台的长餐桌,那些旧时代的人们仿佛就坐在其中,端庄与滑稽,神圣与阴暗交织在一起,构成奇异的图景。

下午走累的时候,坐在一处开阔的地方,四周是巨大的白色雕塑。一些可能是舞蹈学校的学生,在雕像间的空地上比划舞蹈,让我想起邓肯这个崇尚希腊的舞蹈家。老师在展厅里给学生讲课,一些艺术工作者把电影镜头打在墙上,似乎在制作某种效果。卢浮宫成为了无数人的宝藏。巴黎的人们拥有这样宝贵的资源,这点是我非常羡慕的。

再说说奥赛宫。是前天去的。主要是一些印象派的作品。印象派是我比较熟悉的,因此,看到马奈的《草地上的早餐》,看见《奥林匹亚》,看见卢梭、高更,看到从画册上熟悉的画面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想到画面背后的画家和故事,就使参观的过程充实了很多。有整个房间凡高的画,包括他的几幅自画像,教堂还有自己的房间,明亮的厚涂的色彩照耀着;莫奈的三幅大的睡莲占了一面墙,还有一面墙是并排的几幅画,画的同样一个教堂在不同的天气和光线下的不同状态。还有毕沙罗,温和的乡村图景,占了不小的数量,到了后期,他的画面也受了后期印象派的印象,变得更明亮起来。

巴黎的博物馆是一大财富,可惜法文的说明文字我看不懂,只能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补上了。

情人节逛公墓

2008-02-15 05:14:00

今天是情人节,不过在所谓最浪漫的城市,并没有看到多大的节日气氛,偶尔看到几个人带着花束匆匆而去,也不知道是不是给情人的。早上起来发现昨晚下了雨,想这么阴沉的天气去公墓,是不是不大合适,不过到了下午太阳又出来了。出去才感到降温了,在公墓里走的时候,似乎觉得更阴冷了,一看到有阳光就赶紧凑过去暖和一下。

在门口买了张地图,名人的墓都用黑体标出来了。看他们的墓基本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这些名人生前大多很穷,所以墓地其实也并不宏伟气派,不过他们的墓前大多会有更多鲜花,显示他们独特的身份。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就会联想到很多生平故事来,这大概也就是来这里的意义吧,至少对我是这样。巴尔扎克的墓比意想中的小,很方正,就是一个头像和下面的一本书。邓肯居然连墓地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小的骨灰框子,黑色大理石上写着她的名字,是巴黎舞蹈学校立的,大概是她生前创办的那个学校吧。看过她的自传,她是遭遇车祸时丝巾搅进车轮死的,不知是死得突然,还是生活不济,只立了这么小一块碑。肖邦的墓前鲜花很多,不愧是生前生后都招人喜欢,上面是一个哀伤的抱着竖琴的女神,下面一片灿烂的鲜花,把整个墓碑都衬托得鲜亮了。最后说说王尔德,之前看过一个关于他的电影,因为同性恋而入狱,声名狼籍,他的墓雕刻着一个有翅膀的女神,上面被参观者写满了各种字词,像个涂鸦的墙面一样,真不知道这是崇敬还是亵渎。

还有几个,当时不知道是什么人,回来后查找了资料,还挺有意思,顺便把查找到的附在下面:

Allan Kardec(1804~69),近代最著名的降灵术士是法国人Allan Kardec,Allan Kardec是德鲁伊巫师的名字,他的真名是Livro dos Espíritos,是一位教育家和心灵主义者。他把降灵术和德鲁伊密教中的催眠术结合起来,制订了一些精神疗法,对心理学方面的发展有贡献,不过天主教会非常讨厌他。(这个人的墓前鲜花非常多,不明白法国人是不是对这个很有兴趣。)

Sarah Bernhardt,莎拉·伯恩哈特原名Henriette-Rosine Bernard,她的母親是一個荷蘭猶太人和妓女,她的父親是一個天主教法學學生,她是兩人的私生子。按照她父親的願望她受洗禮。由於她的母親生活動蕩,因此她首先被交給一位養母照管,8歲時進入一個寄宿學校,10歲時被送入凡爾賽的一所有名的修道院學校受教育。當時她母親的情人、拿破崙三世的同母異父兄弟通過其特權將14歲的伯恩哈特介紹給法蘭西喜劇院接受演員的培訓。

四年後(此時她已改名為莎拉·伯恩哈特)她首次在拉辛的《伊芙琴尼亞》中演主角。但是數月後她的生涯似乎就已經結束了:她與一位同事發生爭吵後被解雇。此後幾年裡她只能在小劇院里找到不重要的角色。

在布魯塞爾待的一段時間以懷孕結束,1864年莎拉·伯恩哈特在巴黎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的父親是比利時的一個王親,他本來想與莎拉·伯恩哈特結婚,但是遭到了家庭反對而未成。

1868年莎拉·伯恩哈特首次獲得了一個真正的成功,她在巴黎盧森堡公園邊上的劇院演大仲馬《金恩》中的一個角色。

1870年/71年普法戰爭時巴黎所有的劇院關閉,莎拉·伯恩哈特護理傷員。戰後她回到法蘭西喜劇院。從此她的生涯飛黃騰達,很快她就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女演員,在法國她被譽為「金色聲音」(la voix d´or)和「女神」(la divine)。

1882年莎拉·伯恩哈特與一名年輕的、長相很好的希臘大使館的參贊傑克·達拉馬結婚。達拉馬覺得自己的才華足以讓自己成為一名演員和他的著名的夫人的配角。莎拉·伯恩哈特為他開辦了一座劇院,其領導人為她的兒子。但是這座劇院很不成功,很快就倒閉了。原因之一是達拉馬的希臘口音非常重,在臺上非常可笑。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喜好賭博和嗜嗎啡,他挪用劇院的錢來賭博和買嗎啡。因此在結婚的當年兩人就分離了。此後還有過一次短暫的和好和再次吵反。1889年,年僅34歲的達拉馬因嗎啡中毒逝世。

與此同時莎拉·伯恩哈特的名聲依然不斷增長,她是一位高傲的、古怪的、性情多變的明星,她的名聲遍及整個歐洲和美國。她有眾多情人,其中包括畫家古斯塔夫·多雷。她乘坐一隻熱氣球升到法國上空。她還出售她躺在一口棺材里考慮她的角色或者睡覺的照片。她的家裡有多種當地的和外地的動物,據報導其中包括狗、貓、鸚鵡、猴、豹、變色龍、一條蚺蛇和一頭獅子。

莎拉·伯恩哈特的部分工作時間在巴黎演出,部分則外出演出。她特別善於表演情感,因此她即能夠表演經典法國喜劇中的大悲劇的角色,也能扮演現代的社會角色,甚至扮演男角色(哈姆雷特)也很成功。在巴黎她指導多座劇院,其中包括原名民族劇院的劇院。她後來將這座劇院改名為莎拉·伯恩哈特劇院,直到今天(2005年)這座劇院依然以她命名。

1905年她膝蓋受傷後數年一直疼痛。

莎拉·伯恩哈特自己也寫過多本小說和劇作,1907年她發表了她的自傳。這本自傳又為許多作家帶來了新的靈感,比如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中的女演員拉·貝爾瑪的角色。此外莎拉·伯恩哈特在繪畫和雕塑上也有一定的天才。

1906年她成為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1914年她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1915年她的膝蓋上的傷使得她的右腿不得不被切除。但此後她依然繼續她的工作。作為法國愛國者她始終拒絕赴德國演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她赴前線在帳篷里、糧倉里、戰線醫院的臨時舞臺上訪問士兵、登臺上演。她甚至赴美國進行巡迴表演。

1923年3月26日莎拉·伯恩哈特在巴黎逝世,她被看作是當時最著名的女演員,是最早的世界級明星之一。她被葬在巴黎東部的拉雪茲神甫公墓里。

法国南部

2008-02-13 17:12:00

去法国南部待了四天。住在尼斯,还去了戛纳,摩纳哥和意大利的一个小城市Vendeville。法国南部的城市都很小,靠着蔚蓝的地中海,都有老城区和新城区,大部分老城区建在沿海的山上。淡黄色和白色的小楼,有雕花栏杆和浮雕,还有小广场和一种我叫不出名字的,枝干粗壮的光秃秃的树木,一切都仿佛凡高画中的场景。凡高住过多年的阿尔勒也是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想来应该风格都差不多。小城市宁静别致,人们在海边散步或玩耍,或是坐在长椅上久久地面对大海。地中海很美,蓝得如在梦中。工作和空闲的人都不慌不忙的,小店里出售有南方图案的鲜艳的瓷器或桌布,卖桌布的中年女人听说我们从中国来,非常高兴。

到了戛纳,自然去找举办电影节的地方,以为一定是个辉煌的建筑,结果却是个陈旧的二层小楼,不是上面写的字,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城市也是很普通的南方小城。港口停满了各种白色的帆船和游船,桅杆林立。我们乘船去了一个小岛,上面有一个废弃的要塞。古老的石头建筑,临着峭壁和大海,非常美。望着海水,想到我的朋友和亲人们都在那么遥远的地方,看不见我身处的景色,觉得有些悲哀。来了十多天了,连做梦都是满脑子法语,似乎在梦中也不能回去片刻。

摩纳哥是我在南方最喜欢的一个地方。查了资料,发现它竟是世界第二小的国家。整个国家建在一片环绕海湾的山上,街道都曲折地向上延伸。海边的房屋有些陈旧,也没有多少装饰,但登到上面,视野就开阔了,白色石头的大教堂很宏伟。站在高处俯瞰下面,一片高低有致的红屋顶,海水汹涌地拍击着峭壁,溅起雪白的浪花,海鸥在空中翱翔。这童话般的境地,我无法向你们描述,一切都宁静而阔大,人在其中显得很渺小,这似乎也是欧洲的建筑和风景的主要精神。吃中午饭的小街叫Rue des oranges,真是到处都是橘子树,金黄的水果密密地悬挂在枝叶间,看着非常诱人。

意大利的小城没什么太多说的,很普通的小城市,只是换成了意大利国旗和文字。我们是傍晚到达的,赶着去了一趟,两个小时不到就逛完了。回去时找不到去车站的路,一个面包的店的老板,说着意大利腔很重的法语,到底让我们在最后一分钟坐上了火车。

最后是尼斯。这里的一切仿佛都是为旅游者设置的,餐馆、商店、旅馆无处不在,但医院、办公楼、学校之类的却几乎看不见。似乎只看到人们在度假和吃喝,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工作赚钱的。小城市的生活虽然宁静悠闲,不过缺乏文化设施,待久了也有些气闷。南方人比巴黎人更热情,在餐馆吃牡蛎,服务员来问好几次味道如何,吃完了一盆准备付钱,他还不让走,又端来一人一盆,说这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结果导致我想起牡蛎,胃里就不好受。每天早上旅馆的人都殷勤地问睡得可好,走的时候热情地道别。问路时对方也很尽心地指点。他们的好脾气和热心是发自内心的,看着真让人感动,似乎任何两个陌生人都可以在几分钟内成为朋友。

昨天夜里回到了巴黎。还有五天就回家了,不知道什么人说,乡愁其实就是一只思乡的胃,到了这里才觉得此言不虚。想念中国的菜,想念松鼠和柚子,想念所有爱我的人。

巴黎圣母院

2008-02-07 03:50:00

今天天晴了,不过风还很大。下午到市中心一带逛。在地铁上,一个人带着一个小拖箱上来,按了按钮,竟然是一个音响,然后就随着音响里的音乐吹起小号来,倒吓了我们一跳。先到了卢浮宫,没有进去,只在外面拍了一些照片,广场三面都是方正宏伟的石头建筑,前面是贝律铭设计的几个淡蓝色金字塔。还有青铜的雕像。到了这里,好像巴黎的气象突然就不一样了,和那些小街道,小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走了不远就看见塞纳河了。可能因为昨天下了雨,河水比较浑浊,想不到所谓badeaux mouches 竟是这么大的游轮,和老师讲的时候我的想像差别很大。沿着河边走的时候,忍不住想到乔治桑在塞纳河边的房子,想到那些我从书和乐谱中认识和亲近的人,可能也走过我现在走的石子路,但那时的巴黎和现在,肯定已经差别太大,不可辨认了。

看见了电影里著名的新桥,很普通的一座桥,特意拍了刻有名字的铭牌作为纪念。不过听说电影并不是在这里拍的。那个电影,只记得场景都很破旧,至于到底讲了些什么,却完全记不清了。在巴黎,很多地方都能让人想到电影中的场景,比如有绿色椅子和车的,破旧的地铁站,戴高帽子,穿黑衣的犹太人,眼神动人的法国姑娘……让我惊讶的是,这一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仿佛电影并不是某种表演,而是选取一个角度直接获取的人物和故事。

然后就是巴黎圣母院了。雨果写的小说我很熟悉,圣母院的照片也看过不少,因此看见时,并没有太多的惊讶。不是我想像的那种灰色,而是淡黄色的石头建筑。宏伟的表面布满了各种花纹和雕塑,各种拱顶和连接的架桥,伸出来的部分都雕刻着各种怪兽,其繁复程度让人眼花缭乱,很难想像要完成这样精细又巨大的作品,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需要多少人的智慧。在广场上,钟声响起,大群的鸽子扑扇翅膀惊飞起来,如同一片灰白色的云雾。进到里面,在幽暗的灯光和蜡烛光中,放着缥缈的宗教音乐,那音乐仿佛是从高高的穹顶降落下来的。耶稣受难的塑像在烛光中闪烁着暗淡的光芒,还有雪白的圣母像,各个圣徒的雕像和绘画,都显露出神圣的悲哀。抬头就能望见巨大的彩色玻璃,每一块都绘有精细的花纹,有些是宗教的故事和场景,阳光从中透进来,四面闪烁斑驳,仿佛某种超自然的感受力作用在每个人的身上。我心中暗想,如果能坐在长凳上,独自沉思默想一会,也许能寻到上帝的声音,因为他的悲苦而使个人得到生活的力量。

圣母院外面是一个小花园,继续走过去,沿街都是各种小店铺,咖啡店,酒吧,小书店,香水店等等,招牌色彩鲜艳雅致,这时夕阳西下,金黄的余晖照在房屋彩色的墙面和黑铁雕花围栏上,十分动人,我用相机拍了好几张照片,但似乎摄入相机的景色,都失去了那种鲜艳的光彩。

傍晚还经过索邦学院和先贤祠,都是典型的宏伟方正的石头建筑,在此就不赘述了。 

到巴黎

2008-02-06 19:42:00

飞机晚点了将近三个小时,到的时候几乎已经晚上九点了。十个半小时的飞机,加上三小时的等待时间,实在是漫长而痛苦的经历,一直努力地调节自己,才能克服心中的魔鬼,特别是阳光消失后,所有的窗板都放下来,我们就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时间仿佛凝滞不动,如果能睡着一会,就觉得特别幸福。

第二天早上醒来,仿佛大难之后躺在废墟上,幸存者的心态。巴黎整天都断断续续地下着雨。在一些小街道上走,觉得并不是我先前在那些风光图片上看到的豪华的气象,而是小巧干净,行人也仿佛因为这样潮湿的天气而更寂寥,和我的心境更近了一些。也许是不同的种族和血液的缘故,人们的肤色,头发和眼睛都差异很大,还有很多黑人,扎着满头细碎的小辫子。恋人们旁若无人,我们吃饭的时候,旁边的两个人一直热烈地谈话,我自己好像从来也没有和谁说过这么多话,相比之下,我们的性格都太平静了,也许正因为这样,生活才更不容易。

晚上在一个小餐馆吃饭,很小的圆桌子,铺着红桌布,放一个蜡烛,只有一个服务员。吃了一打蜗牛,还有某种鸟肉,配上表皮焦黄的土豆,照我的速度,几乎吃了一个小时。  rose的颜色是淡红色的,很清透漂亮,喝着是酸甜的味道。超市里有整排的酒,价钱一般都是两三欧,很便宜。 

今天天气转晴,阳光照在窗外高高低低的小房子上,半圆形的阳台上开着大簇的粉红花朵。今天是大年三十,祝看到这篇日记的朋友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