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白日梦

2010-11-10 23:51:00

看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从某种比较俗的意义上讲,正符合我的趣味:城市背景,干净优雅,小小的又不过分的抒情。他写到汽车、旅馆、轮船这些现代化事物的同时,也会描述琥珀色的威士忌、精巧而神经质的时髦女人,在所有现代化的氛围中注入精致的古典成分。他总是很注意分寸,感情从不泛滥,也不像欧洲作者那样拖着历史文化的沉重尾巴,读者始终处于点着温暖炉火的现代小屋里,感受着那种简洁而不失优雅的“美国精神”。这一点足以使他和毛姆一样,成为一个有品位的流行作家。因此,看菲茨杰拉德是很好的放松方式,同时又总能收获一种情愫,进入他那个时代的懒散、聪明、忧郁和放纵的情绪之中。

《人间天堂》讲述的是学生生活。虽然美国的学生时代与我们差别很大,但我仍然能在眼前浮现出一个青春自负的少年,在逐步展开的生活前景中,满脑子做着美丽的白日梦。想起我的大学时光,虽然很孤独,甚至有一段时间除了每天去自习室看海德格尔,想不出别的排遣方法,但是白日梦,它正是青春最美好的证明。那个稚嫩的年轻姑娘,无论走到哪里,她的脑子里都塞满了各种幻想,生活对于她还尚未完全打开,她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去想象未来。工作,爱情,家庭,一切都在未成形中闪烁着朦胧的光。它们总有一天会到来,这个想法填补了她的孤独,而因为它们尚未到来,所以它们可以是任何形状,它们可以是最美好的。“他在床上躺下来以后往往就可以听到说话声——模模糊糊、越来越轻、让人神魂颠倒——仿佛就在他的窗外,而在他入睡之前,他就会做一个他醒着的时候最喜欢做的梦,那是一个自己成为一名棒球前卫的梦,或者是梦见日本人入侵、自己被任命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将军而获得嘉奖。他梦见的始终是自己处在转变的过程中,而从来没有梦见过已经完成转变的状态。”

而想想如今的苦闷,大多是因为想象世事就会如眼下这般,永远不变直到终老,而产生的那份沮丧。白日梦的空间已经被压缩到最小,我们睁大眼睛,最终自认为看清了这个世界,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能看清的,就只有这么多了。以后的路将是漫长的重复,因为没有憧憬而让人失去前进的动力。未来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不想看,不想再看。

即便看到这样一个年轻的虚构人物,我也感到羡慕。我羡慕他在孤独中独享的自由和向往。他的所有感官都在分享他缤纷的未知世界。他没有得到的,他不着急,因为现在的匮乏都是正常的,现在只是梦想和等待的时候。在我如此焦虑的时候,我望见年轻的自己,站在过去的时间点上,无忧无虑,正做着“新生活”的梦。如果她知道这梦就是现在这般,她还会欣喜,还会期盼吗?

立秋

2010-08-08 00:00:00

经过极度的炎热,天气突然凉快下来,很有些时空错位的感觉。秋天的感觉一下子就近了,白天里总有一种无声的灿烂铺展在天地间,是秋天才有的爽利。

晚上终于有了一点空闲,看了一会《窄门》。卞之琳的翻译,在这个宗教气的小说里,独有一种古典和温柔的气氛。空气微凉,每当这时,我总有种幻觉,似乎有海风吹拂。人软绵绵的,夜以继日的紧张后的懈怠感。《窄门》里的语调充满一种严肃的温柔,还有背后隐伏的悲哀,那种悲哀完全是因为这种感情太深挚。在情节的缓慢推进中,我感觉到古典的时间感,缓慢,庄重,每一种情感都如此长久平稳地贯穿一生。我想象阿丽莎在大房子里,怀着宁静的爱穿过花园,摘下枯萎的花。她的每个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仿佛一生就是一次登台演出,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要是端庄的。这种漫长甚至有些慵懒的时间感有助于消除我的疲惫,让我放松下来,感到生活的节奏变慢,再变慢,成为每条波纹都触手可及的清澈河流。我只想慢下来,一切都仿佛停滞一样,让我倾听自己从内向外散发的声音,让我看清这整个生活,让我所有的感情都变得宁静,像纯净的光芒,笼罩我日常的生活细节。

我想就这么缓慢地沉入生活的日常性中去,像一只熟悉水性的海豚,把头放进水里,而没有溺毙的恐惧。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点游刃有余,和一点慢节奏,以及慢节奏带来的,对永恒的期许和由此产生的力量。

春雪

2010-06-23 18:53:00

三岛由纪夫在这绵长的心碎记录中,似乎更致力于保存那份哀伤酿造的优雅,那份因为肉体和心的死亡带来的极端精致,就像放在银盘里呈上来的一小片雪,它的融化渐渐被人遗忘,最后只剩下淡淡的味道,水的优美结晶的味道。

聪子的出家和清显的死,是这美的祭坛上的牺牲品。无论是他们的美貌还是爱欲,都被包裹在水晶球里,倒置过来,雪花就在狭小的空间里纷纷飘落,无声的小小重量落在心上,就像爱情。

夏至已到,在这些清净的白天,我从凉爽的室内望出去,不断地望见金色的树叶在风中摇曳,盛夏的炽热情怀在外面,就像整个生活的真实,似乎总是隔着玻璃与我遥遥相望,我伸出手去,只是徒劳地摸到它虚幻的美。美是一种冰凉之物,就连它的质感,摸起来也是不真实的。

好几个漫长的白天里,我读着这本书,故意降低速度,和书中的节奏保持一致。我仿佛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履行一种仪式,每天进入它纤细纯洁的世界里,就像小美人鱼在夜晚把烧灼的双脚放进海水,那一刻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想安静下来。

可爱的小孩子

2010-05-10 23:51:00

读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认字的精力倒都转移到小孩子的言语上面去了,特别是小女儿张宜,每次开口必令人绝倒,我简直是一边看一边自己傻乎乎地在一旁笑。有些话不再是笑,而是静默感叹,她怎能如此自然地说出这样有深意的话来,不知道我五岁的时候,是否也说过这些惊为天人的句子,要是也有个做作家的父亲,也许也能记录在案了。

小孩子原本是天真可爱的,但我越是长大,越是害怕小孩子。我既不能像“大人”一样将他们视为可以哄骗的“小玩物”,也不能在他们任性自私时将错误一概归于别人,因而轻松地原谅他们。他们在这个鱼龙混杂的信息场里成长,用稚嫩的心过成人的生活,这样的小孩子总让我避而远之。甚至他们操的语言,也像是幼苗上顶着一个成熟的果子,一股妖怪气。也许我所认可的孩子,已经是过去时的概念,现在的孩子就应该操着早熟的语言,用电视里的经典对白聊天,有时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越来越不宽容,也许就是一种将老的征兆吧。

不管怎样,至少在张大春的书里,我终于找到了一些对小孩子的喜爱之情,并且庆幸这样的生活并没有完全成为化石,仍然有这样聪明活泼,有善良单纯心性的孩子在,而他们对语言的关注,也像古人向往的那样,充满朴拙之气,大气天成,浑然一体。他们的成长就像一部历史,一个人的成长史,也正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一个人的认知过程,就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他们说出的简单的话,也许因为我们负载的意义而变得充满深意,他们象征着我们一直追寻的,古人的境界,简单明了、空旷、无为。这样的小孩子是我心目中可爱的小孩子,也许我并非不爱孩子,只是没有太多信心罢了。

最适合在冬天阅读的书

2010-01-29 00:58:00

前几天无意中又翻出了《呼啸山庄》,是1980年出版的老版本,绿色的封面,只模糊地勾勒出一些树影和无法分辨的人物,里面有美国1943年版的木刻画,画风并不优美,却在大海波浪般的线条里展现出一种神秘诡谲的美。

忍不住想回忆一下拿到这本书的经历。外公家的玻璃书柜里有不少外国名著,都是以前的老版本,有些还是繁体的,我就在其中看了厚厚一本繁体竖排的《安娜.卡列尼娜》。上中学的时候,我开始借里面的书,一次借几本,看完再换。《呼啸山庄》其实是我妈借来自己读的,那时我并不知道这部小说,看完了自己借的书,我开始看妈妈借的这本,从那一次开始,我就完全被它吸引了。

我收藏了这本书,并把它带到学校,又带到北京。在这十几年中我读过好几遍,即便是最近的这一次阅读,书中的文字仍然用它独有的力量打动我。在阴郁凛冽的荒野上,在那些阴森恐怖的树枝和木头窗户后面,最坚硬野蛮的灵魂和最甜蜜的柔情奇妙地混合起来,凯瑟琳高傲、野性的美,她疯狂又执着的感情和性格,闪电一般照亮了整个幽暗的荒原,之后她又把她奇特的性情分给了她的后人……在这个荒蛮粗暴的地方,感情以它独特的方式长存,它就像那些坚硬的巨石,汲取一切生命和鲜血来祭奠自身。艾米莉,这样一个牧师家庭的小女子,却能在胸中藏着如此汹涌壮美的世界,能呼唤一切狂风骤雨却又牢牢地抓住它们,驾驭它们,这在我是难以想象的。《简.爱》是一本宣言式的书,它勇敢地说出了女性的宣言,但《呼啸山庄》却完全是自然的情感的塑造,它席卷起如此强有力的风暴,足以证明它背后的女性是多么骄傲和强大。在《呼啸山庄》里,没有男女的地位差异,即便是最娇气柔弱的女子也能在可怕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她们会用嘲讽、用尊严甚至用恶毒来维护自身的存在,甚至在最后还顽强地保留着爱。在这里,所有的感情都是坚固的,以自身的狂暴或韧性穿过时间和死亡,到达青草下面不平静的睡眠之中。

一直记得的是凯瑟琳说的那段话:

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互相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并不见得比我对我自己还更有趣些,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

这段话在我心中引起的印象持续到现在。它诉说了最高程度的爱。在这种爱里,没有个人,没有自我,也不再有自尊或自私。在寒风凛冽的冬天读这本书,想象你靠着闪烁微光的火炉,外面是呼啸的风声撞击窗户,想象着两代人的爱情如何奇妙地相似和相互映衬,像金色的画面展开在儳岩上,最后溪水抚平了岩石,给它注入了生命和柔情,而它们蓬勃的生命力永远那么旺盛,那么坚韧,就像长长的金色野草那样,俯伏在墓碑上面。那极度的狂暴与极度的甜蜜混合起来,就像一个个流动交错的乐章,弦乐的清亮逐渐从一片混沌中抬起头来,直到给万物播撒下一片淡淡的光雾。我始终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记忆,它讲述的是超越生死的爱,这种感情如此强烈,以至于穿越数百年,在无数个冬天,来到我的面前。它构筑的世界超拔于冰霜之上,即便被摧折,仍然带着眩目的明亮,抚慰着我们这些卑微的众生。

你给我的柔软和温暖

2010-01-16 12:17:00

看完《猫的上帝》时正是周末的中午,我转头去看我的两个小家伙,柚子姿势端庄地站在棕色书柜上,冬日的阳光照在书柜上,柜子的颜色也微微发红,而柚子柔软的白毛则会变得透明起来;松鼠蜷成一团睡在猫爬架的最高层,头抵住暖气管,恨不得变成一张纸裹在上面,她也觉得这个冬天很不好过吧……

《猫的上帝》也许算不上一本情节出色的小说,看的时候我就想,其中虚构的部分肯定很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个人为自己留下的回忆,关于两只猫陪伴自己度过的十几年的岁月的回忆,它见证了它们最后的日子,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这样每次他拿起书,就能一分不差地回到那段时间。只有一个真正与猫生活过的人才能体会这些有些絮叨的文字的分量。它们不厌其烦的诉说中所包含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一个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同伴的不惜一切的挽留的情怀。

这本书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一直以来常常想到的。如果她们能一生与我相依直到终老,那将是我莫大的幸福,但也意味着,总有一天,在相依为命多年之后,我要眼看着她们离开我,留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而她们曾经的气息则会如流沙一般从我指尖漏走。那时我已经人到中年,我将如何面对剩下的岁月?“我在一个没有其他人的空间中独自奔跑着,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这一瞬间就是真正的孤独。但是现在,就算是在这样的孤独之中我也感觉到它们总是陪伴在我身边。”当那一天到来,我也能这样幸福地永远感到她们的陪伴吗?我不知道。

也许我并不像书中那个孤独的男人一样,很少朋友,独自寓居在小小的空间里。我会有家人,有朋友,会旅游和与人欢聚……但最终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即便在最热闹的欢宴上,我也能听见冬季的寒风穿过广漠的原野吹到我的心上。而猫这种动物,就仿佛上天派来的神秘的使者,他们孤傲美丽,却又以一种优美的方式抚慰着我们。有时在夜里,我感到那毛茸茸的小生命爬到我的腿边,突然紧紧靠住我,就有一股充满信赖的暖意穿过我的身体,是他们在人群中选中了我,选择与我这个孤独卑微的人紧紧相依。在《布拉格之恋》中,特丽莎抱着临终的狗说:“也许我爱它胜过爱你,我想要你改变,想你只爱我一个人,而对它我却不要求任何回报……”这也是我对她们的爱,我只希望她们健康快乐地留在我身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她们反复生病的那段日子里,我一遍遍祈求让她们把病症给我,让我来代替她们生病和治疗,因为她们是那样脆弱又无法言语,我生怕一不小心就失去了……带松鼠去做手术后,她因为疼痛在我手上留下很深的抓痕,我请假在家照顾她,只要我离开她两步远,她就会大声嘶叫,就像受伤的孩子……只有经历过这些的人才能体会书中对咪呀太像病历一般详细枯燥的每日记录,那里包含着所有细小的希望和失望,欢喜和悲哀……指责我这种痴迷的人说,如果你对一个人也像对她们这样,那你也会得到最忠诚的爱,我回答,但没有一个人会把他全部的生命交在我的手里。

柚子总是对生人抱有警惕心,惟独见到我时,她表现出了完全的信赖。我想,每个人和陪伴他的猫都是有缘分的吧!包括那些曾经短暂地经过我生命的猫们,他们都是猫的上帝派来看顾我的伙伴吧,猫的上帝知道我是这样脆弱孤独的人,所以才派来这么多天使,好让我继续坚强地在这个冷的世界里走下去吧。有一天,松鼠和柚子离开了我,我要把她们的骨灰留在身边,我还要养更多的猫,在我的一生中,让更多一只的猫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样纯粹的爱,这看似遥远其实却更切近的感情,也许是人类之间不可得的。

迷失在幽微处

2009-11-03 00:09:00

将近一个月什么也没写。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了扬之水的《终朝采蓝》。刚买来的时候看了几页,总觉看不进去,于是又放下,在这个大冷天拿出来看,竟一下就顺顺畅畅地读完了。

古代的器物,不仅是物,更是一种文化的气息流转。大到桌椅屏风,小到案头清玩,当时的盛况,如今都再难以复原了。看到那些制作精巧且镶嵌无数宝石珠翠的首饰,小小一支簪子就那样富丽堂皇,真是很难想象当年盛装打扮的王后公主们,穿着金线织就的华服,满头珠翠甚至看不见头发,从脖颈到手腕都挂满各色珠串玉佩,该是何等尊贵耀目的景象。今天无论是电影还是绘画,都无法还原当时的繁华富贵,从各类出土文物中,也只能略微窥见昔日的一角了。我们不再有那样天子脚下、悠然度日的生涯,当然也不会再有那份细致和崇尚典雅的心思了。因此,无论技术较之当年发达完备了多少,我们再不能制出当年那样精美的物品,也不再能于其中寄寓那么多委婉灵动的情思了。

因此,名为“古名物寻微”,寻的是那逝去的华丽一角所蕴涵的人情况味,寻的是积淀在历史深处的那一点市井生气。我很喜欢作者平实明白的话语,不炫耀,却又不失幽雅端丽之气,好像把遥远的往事一一娓娓道来,即便是几百年前的月亮,也有现世的清辉和活泼。夜里久久不能入睡,想起关于死亡的话题。我们的一生,看似一根两端无限延伸的线中间有限的白光一闪,我常常想,等这有限的一段过去,作为“我”的存在就将永远埋没下去,不再有复生的一天,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但转念一想,我们又怎能知道,我们的生命连同“我”的意识,不是在这无限延伸的线上的无数小点,在此处的覆灭之后,又会在彼处再次闪现。书中那顶华丽的牡丹分心,也许正戴在当年“我”的头上;那个康熙五彩大瓶,也许就被“我”抚摩赏玩过;那明朝剔红提匣,也许就出自“我”之手……我们怎能知道,翻开历史的册页,我们不是在与一个又一个的自己重逢,不是在品评曾经的自己的人生?如此想来,这些器物于精美之外,似乎又多了一份熟悉与亲切,多了一层神秘的缘分。

也许生命之线并不是按照我们以为的时间顺序延伸向前,一觉醒来,薄纱衫子,妆痕未去,正是宋朝的小桥流水人家……

《亚当.贝德》

2009-10-18 22:06:00

看乔治.艾略特最初是因为希望完整自己的女性文学的认识,保送研究生的面试上我说我做的论文是外国女性文学方向,有个老师问起乔治.艾略特,我却没有看过。于是后来看了《米德尔马契》和这本《亚当.贝德》。

看古典的外国文学作品,会有一种温暖的愉悦。它不卖弄技巧,也没有现代人的厌倦、怠惰,无论是作者还是书中的人物,都充满了宗教式的热忱,他们的热情有时在我们看来显得太古板,但那充实的心灵所焕发的生机,无论是什么样的信仰使它获得了充实和敬畏,总是能让我在阅读时,获得我也同样缺失了的传统的力量,对生活对个人的最朴实的美好愿望。乔治.艾略特喜欢描述乡村里琐碎的人事,对那些并不出类拔萃的人,她倾注了她小小的温情。这两本书似乎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都是关于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她)如何经历了错误的选择,最终看清了自己的天性和需求,因而找到了最合适的伴侣。她赞扬宗教带来的善良、正直和天使般的美,但并不同意因为宗教而牺牲个人天然的情感和生活方式。看《米德尔马契》时,我以为她只是一个会描写热烈而微妙的感情的女性作家,但到了《亚当.贝德》,她展示了更大的才能,不仅描述了一切感情的细微变化,还用强有力的文字,带我们经历了悲痛、震骇的一系列更为强烈的场面,它们就像一叠重锤,突破了女性柔弱的传统特质,触及了那个时代更深重的东西。

关于海蒂的故事,尽管她并不是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主人公,但她的故事却成为分量最终,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她虚荣、天真,只一心憧憬舒适享乐的生活方式,因此而受到年轻乡绅的诱惑而最终导致犯罪流放。表面上,这一后果似乎是对这一虚荣姑娘的惩戒,但作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不忍心将这样一个如此美丽脆弱的生命,写成让人讨厌的乏味的角色。尽管她是个内心空洞,并没有多少真情的姑娘,但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她仍然显得那样脆弱无辜,即便是最严厉的读者,也会觉得书中的结局对她而言,是过于沉重了。她不过是个像包法利夫人那样的,不满于现实状况,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小小幻想的姑娘,比起包法利夫人来,她更天真无知,她的欢喜悲哀,尽管系于物质享受,但仍然是真诚的,让人不忍心苛刻地责备她。一个这样的姑娘,因为怀上了孩子,而不可避免地走向罪恶,走向毁灭,这让我想起苔丝,想起那个时代许多被遗忘了的,默默死去的相似的女人。她们也许一辈子都不忍心杀死一只动物,却在命运的旋涡中做出了可怕的事情,在审判庭上,她们被人们看成冷酷无情的巫婆,在人们愤怒的目光中被绞死或遭遇漫长的流放。她们似乎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象征,集愚昧、不幸与宗教教条于一身,背负着巨大的十字架,我甚至能感到那冰冷沉重的刑具落到她们身上时,那使人昏厥过去的可怕的触觉。她们所犯的“过失”在今天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能被轻易抹掉的秘密,而在那个时代,却能招致无法挽救的后果。这种命运的反差在我心里引起深长的回声,即便是结尾美满的婚姻场面也无法掩盖这种悲哀。作者让海蒂在亚当结婚前死去了,在流放的最后时间里。但我却想到,有更多的“海蒂”,如果她没有被绞死的话,当她从流放中归来,看到曾经深爱她的最善良的人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那她恐怕还不如死在流放途中更好,以免再一次被这个社会遗弃。

在那个时代,人们宗教式的淳朴热情的另一面,则是愚昧保守,这信条会使最善良的人在某些时刻也变得冷酷绝情。这一点乔治.艾略特也许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但她已经在她的笔下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同情,她揭开了那个黑暗的场面,因而也更深入地揭开了那个时代的伤疤,这些使她的小说不再是单纯的情感小说,而承载了更多的重量。

枕草子

2009-08-11 00:28:00

晚间心有所动,把《枕草子》又找出来看,像凯鲁亚克那样的人,虽然羡慕东方文化,尽量写出抒情平和的文字,但那种清淡和静美的功力,和真正的东方古典文学比起来,还是差很多个境界。

《枕草子》和《源氏物语》的作者,一个悲中有喜,一个喜中生悲,正成对比。中宫定子家道衰落,年仅24岁就抑郁而死,但陪伴在她身边的清少纳言,却写出如此饱含喜悦和天真之情的文字,不是有超然的胸怀,是很难做到的。在《枕草子》中,女性的地位也和《源氏物语》里的不同,后者虽然涉及众多高贵且才情出众的女子,但她们却常常身不由己,面对男性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像美丽而可怜的玩偶,一时宠爱之后就是漫长的寂寞生涯。而《枕草子》里身份不高的侍女、女官和所讲述的女御,做事待人却天真活泼、不卑不亢。讲到大进生昌夜里试图闯入,只说“思忖起来,非常好笑”。“我叫起睡在身边的女官,说:‘往那儿瞧,有个陌生人呢。’女官抬起头来,瞥了一眼,不禁大笑说:‘那是谁呀,这么明目张胆!’”女官们的态度如此自然活泼,一点没有传统习俗的痕迹,又十分自尊,读来真是又可喜又使人讶异,和《源氏物语》里那些身世飘零的女子反差很大。清少纳言谈到鼓励女子入宫做官时的语调气势,也让人尊敬,平静又充满自信,这样有主见和才情的女子,才能把这段原本凄凉的历史写得有声有色,像樱花一般明亮柔媚吧。

这类日本文学的美,以及它们和中国古典文学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描述的人物生活,倾其所有,全部投身于审美的境界之中。没有政治,没有叙述的野心,只有美。一片艳丽的衣角,一首和歌,一个英俊的人儿,就是它的全部,除此以外,一片明朗清澈,再无其他。这纯粹的、完全的美,如清水落于山涧,细竹寂寞地生长,这就是生活得以继续的理由。

海狸像睡眠一样围绕我

2009-07-07 00:39:00

连续几天阅读《战斗的海狸》。在心情平静的时候,在抑郁的时候,在喜悦的时候,我都持续着阅读这个动作。一本如此厚的书是一种馈赠,它将赋予你更长的宁静时刻,就像知道身边始终有位温柔的情人在静静守侯,我因此而感到温暖,在任何时候都不再慌乱。

波伏瓦对我的意义更多是在作为女性的命运上,看到她如何思考自身的处境,如何做出选择,如何渡过脆弱的时期,如何承受个人选择带来的痛苦和付出的代价……我就像在一座迷宫里尝试寻找自己的坐标,既而把自己放在那面镜子里,更精确地衡量自己,引导自己的未来。她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已相去甚远,我不再能像她那样获得有大量闲暇又不乏金钱保障的职业,蔑视那些像蚂蚁一般准时上下班的人们,我没有财产,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不再有过去那样尊贵的地位,我们都不免沦为那虫蚁一般的生活的奴隶。但我还是从中看到力量,看到坚持学习的最强大的意志和热情,看到拥抱全部生活和人生的内心火焰,这些都是我过分柔弱的性格所缺乏的。在我看来,《战斗的海狸》提供了相对公正的平台,让我们得以更平等地审视海狸的生活,我们不仅看见她热情洋溢、坚定不移的一面,也看到她的冷酷自私,她的孩子气,她不堪承受时的种种阴暗的侧面。它给我提供了一个不屈服于习俗的女性命运的范本,让我得以从更客观冷静的角度梳理海狸的观念和行为,从而进一步思考女性生活的各种可能性。这些都是这本厚实的大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在生活中,威胁所有女人的危险正是这个:她会放弃所有对对方而言不是马上需要的一切,她会满足于把自己塑造成他想要的样子。而在我身上,恰恰有很多东西对雅克来说毫无用处,但不应该牺牲它们。”她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她放弃了婚姻,即便因此而承受了大量的孤独和不安。这句话在现在也仍未过时,我们依然为这古老的命运的车轮所碾压,仍然被拖累终身而不得解脱。我们为了摆脱孤独和不安而选择了婚姻,但和海狸相比,到底是谁的命运更可悲?到底是谁被束缚的四肢更僵硬疼痛?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只有非此即彼的答案?海狸的选择使她获得了自由,但她并没有获得持续的安宁和幸福,她无法维系真正安定的爱。是否没有可维系的爱而只有可维系的关系?是否一种完全平等自由又让人收获良多的爱情就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此多的问题,以我的一生也未必能够回答,不过我看到了它们,承受它们,并始终不放弃寻求答案,我想,那些被遮蔽的“幸福的人们”是体会不到我的感受的。我们因为睁大眼睛而更痛苦,但是,一旦死亡,我们所经历和学习的一切将化为乌有,因此,我贪婪地想获得一切,想在我短暂的人生中求得最大的真相,这种贪婪,这种获取一切的热情,也是一种幸福,是独属于我的人生标志。